练武术读武籍 武义壶山脚下武学氛围浓

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:2024-12-19 06:00:00



本月初,国际奥委会召开执委会会议,通过2026年达喀尔青奥会的小项设置,武术将成为奥运系列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。武术“入奥”的消息让许多武术迷兴奋,期待在更大的赛场上看到中华传统武术的魅力。

金华也有不少武术爱好者,一些地方学习武术的氛围浓郁,武义壶山公园内就有一个武阳拳社,既提供练武场地,还收藏了6000多本与武术有关的书籍,向市民公益开放,为武术爱好者们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。

拳社+武塾
文武结合传承武术

“学武术不仅要练习技法,还要懂武术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,文武结合才能做好传承。3年前,我们尝试拓展武阳拳社的功能,设立武塾书房,这是全国首家武术主题图书馆。”市政协委员、武义县武术协会主席何建一是武阳拳社的负责人,他带着记者走进他的武术空间。

武阳拳社的训练场风格古朴,放着刀、枪、剑等数十把兵器,墙上还贴着一些拳法的动作要领。这里是武术的学习体验区,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锻炼,若是天气好,门口的小广场也会聚集起晨练的人。

采访当天飘着细雨,久久与朋友在训练场练习太极拳,她说:“我们两个月前开始跟着拳社的何老师学习,养成了晨练习惯。感觉在坚持运动的这段时间里,身体的柔韧度、协调性都在变好。”

武塾书房与训练场的中间隔着一个茶室,一边动感,一边安静,互不干扰。武塾书房里可以找到武术教学工具书、武侠小说、武术杂志……6000多本藏书涵盖了武术的历史、理论、技法等多个方面。

“以前我常在旧书摊上淘书,市面上能找到的武术书籍基本都有收藏,这些书都被放入武塾书房,供大家阅读。后来我们和武义县图书馆合作,重新整合书籍资源,不断增加藏书数量,吸引了许多武术爱好者光顾。”何建一说,武塾书房以武术为纽带,延伸开展各类培训、讲座与小型赛事。本月将在武义县图书馆、武义县武术协会的共同指导下,开展纪念武义桃溪镇历史武术名人陶建勋的主题活动,进一步挖掘并传承地方武术文化。

筹备刀剑文化博物馆
打造武术生态圈

最近,武塾书房里又增添了些极具年代感的兵器,都是何建一的收藏品,他计划建一个刀剑文化博物馆。

“老兵器可遇不可求,我现在收藏了近80把兵器,最早的到明代,它们的价值在于形制与历史。”何建一指着兵器介绍,昆吾八宝刀的刀身上刻有八仙的宝器、雁毛刀的刀形如同大雁的羽毛、小腰刀的亮点在于反刃……

武术界通常将“十八般兵器”定义为刀、枪、剑、戟、斧、钺、钩、叉、鞭、锏、锤、抓、镗、棍、槊、棒、拐、流星锤,它们过去是主要的战斗工具。在何建一眼中,它们就是中国武术传承的具象化体现。

上个月,何建一组织策划了一场长三角“十八般兵器”武艺大赛,昆仑震山锤、梅花双锏、畲族凳花、双钩镰、绳镖、钢叉等武术器械表演,让观众大开眼界。

“不论是组织比赛,还是筹建刀剑文化博物馆,都是为了打造更成熟的武术生态圈,提升武术的传播力。”何建一从11岁开始习武,拜国内各流派的一些武学名家为师,现为八卦掌、心意六合拳等项目的传承人。出于对武术的深切情感,他收徒带生,组织创办金华武术节、武动泉城传统武术大会、浙中武术馆校武术套路比赛等大赛,希望创新传承方式,让传统武术火起来。


(图中为何建一,采访对象供图)

武术“入奥”让何建一颇有感触,他说:“这非常有意义。金华有几百家武术馆、俱乐部等机构,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,也许以后,从小练武会成为更多家长和孩子的选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