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义的何建一
中国武术七段
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
国家武术职业资格高级教练
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
……


建一。就像这名字一样,他这一生最大的精力、努力、魅力似乎都放在了传习武术这一件事情上。
与日月对招,为后学引路。何建一致力于建设一个“武术生态圈”。

出生于崇武之家,耳濡目染。何建一自小就表现出了对传统武术的喜爱与天赋。11岁开始习武,前往河南、河北、上海等地,跟着当地武学名师学习,是心意六合拳、八卦掌、八极拳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。
2002年,在外从商的何建一回到武义,牵头组建成立了武义县武术协会。武术,也从他的业余爱好逐渐向他的主职转变。“现在是专职武术人了”,何建一这样介绍自己。

甲骨文“武”“戈”和“止”构成,本义为征伐示威。但也有人认为,“武”字“舞蹈”义早于“征伐”义,因为古代最早使用武器是为了狩猎。集体捕兽的人们手持兵戈武器围着已被发现的野兽跺脚呼喊,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原始的劳动舞蹈。历史上的劳动舞蹈是先于战争征伐的,以后才引申出军事上的“征伐”。
据相关记载,武义这座江南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,自然也就有了武义这片土地上的原始劳动舞蹈。而武术自唐代进入兴盛期,唐武则天更是开武举,使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。宋代,武术走向成熟;元代,出现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;明清时期,民间习武更为广泛,门派林立。武义桃溪陶氏陶建勋自幼爱武习艺,于清光绪二十年中武举人,次年中武进士,钦点花翎侍衙,派乾清门行走侍卫。
尚武崇义的武义姓“武”,与武术的缘分,由来已久。
在武义,何建一作为武术的代表性人物,想要做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“武术生态圈”。其中包括武术赛事、武术培训、武术文创、武术体验、武术相关博物馆、专业武术图书馆等多方面内容。
在赛事方面,何建一已经策划组织过八届国术竞技大会(原金华国际武术节)八届“武动泉城传统武术大会”,以及长三角“十八般兵器”武艺大赛、浙中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等各类大小赛事。
在培训教学方面,何建一从最初的公园随机教学到现在的组班或入校教学,兼顾了社会武术与校园武术。尤其是他发起推进的“武术进校园”活动,已经以“一校一品”的形式将少林拳、棍术、长拳等推进了9所学校,超3万人次参与学习。此外,何建一还邀请全国各武术名家教授前来开班授课,“华夏婺州武学堂”累计举办23期,来自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600余人次参与,逐渐打造了一个全国传统武术研学目的地。
在武术相关博物馆方面,浙中刀剑博物馆、武塾书房已经建成。前者是一座以刀剑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,馆内收藏了80多件刀剑,包括明清时期的各类刀剑、本土武术拳种相关的武术器械、知名武术家留下来的器械复制版、抗战大刀等。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到刀剑发展历程、制作技艺,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。后者则作为武义第一座武术专题城市书房,精心收藏了自清末以来各时期的武术书籍6000余册,不仅提供了阅读与心灵栖息的空间,还为武术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
以上种种,让何建一所畅想的“武术生态圈”一步步走向现实。
“剑舞君子气,诗吟侠士风。”这是何建一对“武”的深入理解,“武”从来简单,也从不简单。在浩瀚的武术世界里,他宛若一柄破空的长剑,刚直如“一”。这个“一”也是他毕生追求的武学真谛。
“武术生态圈”是一个圆,有圆心方能成圆。一人先行,才能有一群人的同行。